樹德醫院
見證關西醫療史的日治時期建築:樹德醫院是新竹縣關西鎮重要的歷史建築,創立於日治時期昭和年間(約1930年代),由當地醫師范朝燈所建,是關西早期少數的西式醫療院所,融合了日式醫療建築與閩南式民居特色,現已轉型為文化資產。
- 歷史背景與人物故事
- 創辦人范朝燈
- 畢業於台北醫學專門學校(今台大醫學院前身),為關西首位受現代醫學訓練的醫師。
- 戰後持續執業至1960年代,成為地方醫療史的重要見證者。
- 醫院的社會角色
- 日治至戰後初期,樹德醫院是關西街區唯一西式診所,提供內外科診療,改善鄉村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。
- 建築內曾設有「住院病房」與「藥局」,反映當時的醫療空間規劃。
- 建築特色
- 和洋混搭風格
- 外觀:洗石子立面、對稱開窗,呈現日治時期公共建築的簡潔線條。
- 內部:保留診療室、候診區的原始格局,地板為傳統磨石子工法。
- 防災與通風設計
- 屋頂設有「防火巷」(日稱「藏」),為日治建築常見的防火設施。
- 高窗與走廊設計,強化自然採光與通風,符合醫療衛生需求。
- 現況與文化價值
- 閒置與修復計畫
- 2008年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,但長期閒置,部分結構老化。
- 近年地方倡議轉型為「關西醫療文史館」,尚待修復經費到位。
- 庶民生活記憶
- 老一輩關西人仍記得在此就診的往事,醫院保存了早期醫藥器具(如注射針筒、診療桌)。
- 參訪資訊
暫未開放內部參觀,建議外觀拍攝並搭配周邊景點導覽。
與生態城市的關係
-
- 建築本身的生態潛力
-
-
- 被動式節能設計
- 日治時期建築特有的高窗、通風廊道和遮陽設計,符合現代「自然通風採光」的綠建築原則。
- 厚重的磚牆結構具有良好隔熱性能,可減少空調能耗。
-
-
- 建材的永續性
- 原始建築使用的洗石子、磨石子等材料具有耐久性,符合「長壽建築」理念。
- 未來修復可採用再生建材或低碳工法(如土灰漿修復)。
2. 空間再利用的綠色轉型可能
(1)低碳文化場館
作為醫療文史館時,可設置
- 太陽能板供電系統
- 雨水回收用於植栽灌溉
- 智慧照明系統
(2)社區健康綠洲
- 戶外空間可改造為「療癒花園」,種植藥用植物。
- 結合現代遠距醫療展示,推廣低碳健康服務。
3. 都市生態系統中的角色
- 熱島效應緩解:建築周邊若增加透水鋪面、垂直綠化,可改善關西老街區微氣候。
- 文化生態廊道:與范朝燈故居、第一戲院形成「文化資產群」,推動步行觀光減少碳排。
4. 與生態城市的落差與改善建議
- 現況限制
- 目前閒置狀態未能發揮生態效益。
- 周邊缺乏綠色基礎設施。
- 轉型建議
- 修復時申請「綠建築標章」。
- 結合牛欄河親水公園規劃生態導覽路線。
- 開設環境醫學主題展區(如空氣污染與健康)。
- 國際案例借鏡
- 日本京都「舊京都中央電話局」改造:保留昭和建築特色,同時取得CASBEE綠建築認證。
- 台灣「臺大醫院舊館」:古蹟修復結合節能系統,年省電30%。
- 結語:
樹德醫院若能在修復中導入「生態博物館」概念,將成為關西鎮示範「文化保存×環境永續」的關鍵節點,具體潛力包括:
- 低碳修復技術應用
- 社區健康環境教育
- 文化觀光綠色配套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