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03-5320460
  • vivian@splash.com.tw

得月樓

 

跨越三個世紀的建築記憶

 

  1. 身世之謎:一座洋樓的百年身世

 

  1. 建築年代 - 確切建年成謎,據考證可能橫跨:

 

  • 清領末期(1860年代)作為貿易商行。
  • 日治中期(1920年代)改建為混合式洋樓。

 

  1. 名稱由來相傳取自「近水樓台先得月」,暗喻其位於鳳山溪支流畔的地理優勢。

 

 

2. 建築密碼:東西方技術的隱性對話

 

(1)防禦系統

  • 牆體厚度達60公分,夾層暗藏逃生通道。
  • 三樓「銃眼」設計可環顧360度(比金門得月樓早半世紀)。

 

(2)美學密語

  • 巴洛克式山牆與閩南紅磚的混血。
  • 二樓廊柱暗藏「卍」字連續紋(佛教與Art Deco的邂逅)。

 

 

  1. 空間人類學:一座樓裡的關西移民史

 

  • 底層:漳州商人經營的「染坊」遺跡(殘留靛藍染料痕跡)。
  • 閣樓:日治時期作為「茶師品鑑室」(發現台灣原生茶種標本)。
  • 地窖:戰後改作「香蕉外銷打包場」(見證1950年代經濟作物史)。

 

 

  1. 生態啟示錄:老建築的綠色基因

 

  1. 原始設計

 

  • 雙層屋頂中空層:自然隔熱(降低室溫5-7℃)
  • 院落「深井效應」:引導地冷風調節微氣候

 

  1. 現代挑戰

 

  • 2016年修復時,採用「糯米灰漿」復刻技藝(碳排僅水泥的1/3)。
  • 閒置空間轉型「零碳故事館」的潛力。

 

 

  1. 魔幻現實主義的現在進行式

 

  1. 超現實場景

 

  • 三樓窗框成為Instagram熱門「畫框景」。
  • 頹圮後牆長出百年雀榕,形成「樹屋」奇觀。

 

  1. 文化再生

 

  • 2023年舉辦「月光建築劇場」(用太陽能板供電投影)
  • 預約制開放「建築偵探工作坊」(分析磚塊裡的微生物生態)

 

 

  1. 實用資訊

 

  1. 秘境座標:新竹縣關西鎮正義路87巷(需穿過市場後巷)。

 

  1. 開放原則

 

  • 每月第一個週日「生態建築導覽日」。
  • 透過「關西時光機」LINE預約解密遊戲。

 

  1. 周邊彩蛋

 

  • 步行3分鐘抵達「關西分駐所」貓道。
  • 隱藏版景點:得月樓屋頂可眺望「鳳山溪流域生態廊道」。

 

這座被時間遺忘的混血建築,正以「頹廢美學」重新定義歷史場域的當代價值——它的每一道裂痕都是生態與人文交織的敘事線索,等待被閱讀與重新想像。

 

 

與生態城市的關係

一座混血建築的永續啟示

 

  1. 建築本體的「被動式生態智慧」

 

  1. 氣候適應性設計

 

  • 雙層呼吸牆:60cm厚牆體形成溫度緩衝層,夏季室溫比室外低6-8
  • 隱形導風系統:地窖通氣孔與屋頂老虎窗形成煙囪效應(早於現代風道設計百年)。
  • 抗災基因:地基抬高1.2米,兼具防洪與防潮功能。

 

  1. 材料循環經濟

 

  • 日治時期修補磚牆使用「糯米灰漿+蚵殼粉」,具自癒合特性
  • 2023年修復時回收190片原磚,破損磚塊改作景觀鋪面

 

 

  1. 空間活化中的低碳實踐

 

  1. 光電共生實驗(2024年新計畫)

 

  • 西立面裝設「透明太陽能玻璃」:年發電量估1,200度,供夜間景觀照明。
  • 屋頂榕樹周邊架設「生態光伏板」:發電同時保留樹冠層生態。

 

  1. 水文韌性示範

 

  • 中庭改造為「海綿院落」:透水鋪面+雨水花園,可蓄積5噸暴雨量。
  • 復原歷史排水暗溝,連接關西老街區雨水管理系統。

 

  1. 文化活動的永續轉型

 

  1. 得月樓活動碳排結構(2023

 

  • 傳統金爐焚香 : 35
  • 電子祈福燈 : 12
  • 太陽能投影展演 : 8
  • 步行導覽 : 45

 

  1. 創新案例
  • 「磚塊微生物展」:展示牆體青苔的PM2.5吸附能力。
  • 預約制「月光零碳宴」:使用關西在地食材與柴燒窯。

 

 

  1. 區域生態網絡中的戰略角色

 

  1. 鳳山溪綠廊關鍵節點

 

  • 得月樓牛欄河東安古橋形成「文化生態步道」。
  • 屋頂成為候鳥觀察站(記錄過境黃鶺鴒等12種鳥類

 

  1. 低碳旅遊樞紐

 

  • 提供電動三輪車接駁服務。
  • 結合周邊農場推出「建築碳足跡抵換」方案(參觀得月樓可獲有機蔬菜折扣)。

 

 

  1. 國際對照與在地創新

 

  • 義大利「馬泰拉石窟民居」:同為歷史建築導入地冷系統,但得月樓增加「竹管地冷+傳統深井」複合技藝。
  • 京都「町屋綠改造」:得月樓保留更多原始構造,僅在非結構處植入節能科技。

 

 

  1. 未來挑戰與行動

 

  1. 關鍵課題

 

  • 防潮與通風的現代化平衡(避免除濕機耗能)。
  • 遊客量上升對磚體微震動的影響。

 

  1. 公民參與提案

 

  • 開設「古法建材工作坊」培育修復人才。
  • 開發「得月樓碳帳本」APP,即時顯示參觀行為的減碳量。

 

 

這座徘徊在「廢墟美學」與「再生工程」之間的建築,正以獨特的時空疊加狀態,示範如何將歷史裂縫轉化為生態城市的呼吸孔隙—它的存在本身,就是一部關於永續的立體教科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