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03-5320460
  • vivian@splash.com.tw

關西第一戲院

 

新竹縣僅存的日治時代戲院遺跡,是新竹縣關西鎮極具歷史意義的文化地標,建於日治時期昭和年間(約1930年代),為當時關西街區最繁華的娛樂場所,也是今日新竹縣內唯一保存的日治時期戲院建築 。

 

 

  1. 歷史背景

 

  1. 黃金年代:

 

  • 1930年代,關西因茶葉、樟腦產業興盛,市街繁榮,第一戲院成為居民看電影、戲劇表演的重要場所。
  • 戰後持續營運至 1980年代 ,後因電視普及、娛樂方式改變而歇業。

 

 

  1. 建築特色:

 

  • 融合日治時期現代主義與傳統閩南建材,外觀以洗石子與紅磚構成,內部挑高空間可容納數百人。
  • 入口處的拱門設計與階梯式座位遺跡,仍可見當年風華。

 

 

  1. 現況與文化價值

 

  1. 荒廢與保存爭議:
  • 歇業後長期閒置,部分結構損壞,但主體建築仍保留原始格局。
  • 2016年被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,但修復進度緩慢,目前僅能外觀參觀。

 

  1. 地方記憶載體 :
  • 老一輩關西人仍津津樂道當年在此觀賞台語片、日本電影的盛況,是庶民生活史的活見證。

 

 

  1. 未來展望

 

地方團體倡議將戲院轉型為複合式文化空間(如影視博物館、藝文展演館),若能成功修復,將成為關西文化觀光的新亮點。

 

 

  1. 參訪資訊

 

暫不開放內部參觀,建議外觀拍照並搭配周邊景點導覽。

 

 

  1. 小知識

 

戲院當年播映的熱門片單,除了日本電影外,1960年代後也常放映台語片如《王哥柳哥遊台灣》,反映了台灣社會的娛樂變遷!

 

 

與生態城市的關係

 

雖然關西第一戲院本身是閒置的歷史建築,但從「生態城市」強調的資源循環、低碳活化、文化永續等角度,仍可探討其潛在關聯性,並提出未來可能的綠色轉型方向:

 

 

  1. 現存與生態城市的微弱連結

 

  • 建築材料的在地性:日治時期戲院多採用本地紅磚、洗石子等自然建材,符合「就地取材」的低運輸碳排原則。
  • 市中心的步行友善性:位於關西老街核心區,居民可步行或騎單車抵達,減少觀光衍生的交通污染。
  • 閒置空間的生態潛力:建築周邊若有未硬化的空地,可暫時作為綠化緩衝帶(如植栽牆、雨水花園)。

 

 

2. 強化生態城市屬性的可行方案

 

若未來戲院修復或轉型,可參考以下國際案例與生態原則:

 

(1) 綠色修復技術

 

  • 低碳工法:使用再生建材(如回收木材)、低揮發性塗料修復。
  • 節能設計:保留原有通風結構,加裝太陽能板供應部分電力。
  • 雨水回收:利用屋頂收集雨水用於澆灌或廁所沖洗。

 

 

(2) 空間活化與永續觀光

 

  • 複合式文化空間:
  • 一樓作為低碳飲食咖啡廳(推廣關西在地農產如仙草)。
  • 二樓轉型為「影視環保教育館」,展示老戲院歷史與現代減碳影視產業(如虛擬拍攝技術如何降低劇組碳足跡)。

 

  • 綠色活動舉辦:戶廣場舉辦二手市集、無塑音樂會,吸引環保意識遊客。

 

 

(3) 交通配套措施

  • 與周邊景點(東安古橋、太和宮)規劃電動接駁車或單車租借系統,減少私人車輛進入老街區。

 

 

  1. 對比國際案例:老建築的綠色轉型

 

  • 英國倫敦奧德維奇戲院:採用LED照明與廢熱回收系統,成為西區首座碳中和劇院。
  • 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:改建自舊廠房,大量使用自然光與地熱調節溫度。
  • 台灣華山1914文創園區:部分倉庫屋頂設置太陽能板,並保留綠地降低熱島效應。

 

 

  1. 當前挑戰

 

  • 修復經費與技術:需平衡文化保存與綠色技術的成本效益。
  • 社區參與不足:若缺乏居民共識,難以推動永續經營模式。

 

  1. 結論

 

從「文化資產」邁向「生態文化地標」。

 

第一戲院若能在修復計畫中納入生態設計,將成為關西鎮示範「歷史保存與環境永續並存」的典範。短期可先從以下行動開始:
 

  •  建築周邊微綠化(如植栽牆、透水鋪面)
  •  舉辦環保主題展覽(如老戲院vs.現代低碳影視)
  •  與在地學校合作,推動環境教育導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