錦泰茶業股份有限公司
關西茶鄉的現代永續實踐者,融合百年茶藝與循環經濟的綠色企業
- 企業沿革與定位
- 創立時間:1982年(前身為日治時期關西茶農合作社)
- 核心業務:
- 茶葉生產(東方美人茶、紅茶、綠茶)
- 茶製品研發(茶油、茶粉、茶香周邊)
- 茶文旅服務(生態茶園導覽、製茶體驗)
- 產業地位:關西唯一同時擁有「有機認證」、「清真認證」及「碳足跡標籤」的茶企。
- 生態化生產系統
- 智慧茶園管理
- 導入IoT微型氣象站,精準灌溉節水30%。
- 無人機噴灑「茶皂素」有機防治劑,取代化學農藥。
- 零廢棄製程
- 茶葉:製茶(茶湯)
- 茶渣:堆肥(菜園)
- 茶枝:生質燃料(烘焙)
- 茶籽:冷壓(茶油)
- 綠色包裝
- 100%可分解茶袋(玉米纖維製)。
- 回收客家花布製成限定版茶禮盒。
- 特色產品與服務
- 明星商品:
- 碳標籤茶飲:每包標示從採摘到包裝的CO₂排放量(2024年獲環保署認證)
- 風土茶磚:混合關西在地香草(薄荷、艾草)的壓製茶
- 深度體驗:
- 「茶園生態偵探」:帶遊客辨識茶園蜘蛛網形態評估生態健康
- 「一日製茶師」:使用復刻版木炭焙籠,體驗零碳製茶
- 空間規劃與綠色建築
- 總部特色
- 改造1950年代碾米廠,保留檜木屋架增設地冷系統。
- 屋頂「階梯式茶園」:兼具隔熱與實驗性栽種。
- 生態設計
- 雨水回收用於茶具清洗。
- 玻璃帷幕牆面種植攀緣茶花(自然遮陽)。
- 社會參與與永續行動
- 關西流域復育計畫:每銷售1盒茶捐贈5元給「牛欄河生態監測站」。
- 文化保存:收錄12位老茶師口述史,開發「AR製茶記憶庫」。
- 國際合作:與日本靜岡茶農交換「氣候變遷適應品種」。
- 生態城市貢獻度分析
指標
|
具體實踐
|
成效數據(2023)
|
能源轉型
|
廠區100%使用綠電
|
年減碳48公噸
|
循環經濟
|
茶渣再利用率達92%
|
減少廢棄物17公噸/年
|
生物多樣
|
茶園保留8%生態跳島
|
記錄到32種原生昆蟲
|
- 未來計畫
- 2025目標
- 開發「茶葉碳封存」技術,將CO₂固化於茶製品。
- 設立「關西茶業綠學院」培育青年農匠。
- 創新實驗
這家從客家茶簍裡長出的企業,正用創意重新定義「茶」的價值——不只是飲品,更是驅動城鄉共好的綠色貨幣。當您品嚐他們的茶湯,每一口都是土地與人共生的滋味。
與生態城市的關係
錦泰茶業 × 生態城市:一片茶葉驅動的永續革命
- 空間生產力:茶園作為城市綠肺
- 垂直碳匯系統
- 茶樹每公頃年固碳量達5.2公噸,廠區周邊12公頃茶園相當於1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固碳效益
- 獨創「茶籬迷宮」設計:茶樹間作苦茶樹,提升生物多樣性與碳捕捉效。
- 微氣候調節
- 茶園地表溫度比關西市區低3-5℃,有效緩解熱島效應。
- 夜間釋放茶香揮發物(如芳樟醇),具空氣淨化作用。
- 循環經濟樞紐
- 採茶工廢棄手套:回收再造(包裝緩衝材)。
- 製茶廢熱:餘熱回收(社區澡堂)。
- 茶油渣:3D列印原料(茶具製作)。
- 創新案例:2024年與工研院合作,將茶多酚提取剩餘物轉化為可降解地膜,供應關西農友使用。
- 低碳交通整合
- 茶箱物流革命
- 採用竹纖維茶箱(重量減輕40%),降低運輸油耗。
- 與新竹貨運共組「綠茶車隊」,使用生質柴油配送。
- 遊客動線設計
- 預約制「茶香巴士」接駁(車內噴灑茶萃精油取代化學芳香劑)。
- 自行車茶旅路線串聯5座茶園充電站。
- 社會創新模式
- 碳權平民化實驗
- 消費者購買「碳中和茶禮盒」可獲得茶碳幣,兌換關西商家折扣。
- 茶農依生態種植面積領取「碳匯獎勵金」。
- 零廢棄生活圈
- 門市設置「茶渣兌換站」,1公斤茶渣換1杯冷泡茶。
- 開發「茶葉壽司」料理,推廣全株利用飲食。
- 數據驅動的環境管理
監測項目
|
技術應用
|
生態效益
|
土壤健康
|
無人機多光譜掃描
|
減少35%肥料使用
|
水資源
|
AI澆灌系統
|
節水50%
|
生物多樣性
|
聲景監測儀
|
記錄到12種保育類鳥類棲息
|
- 全球茶業永續標竿對照
- 超越斯里蘭卡「Dilmah茶園」:錦泰的「茶-林-蜂」複合系統,創造更高單位面積生態價值。
- 對標日本「伊右衛門」:增加「碳可視化」服務,掃描包裝即顯示產品生命週期環境足跡。
- 未來進化藍圖
- 2025-2030計畫
- 打造「茶葉微電網」:整合茶渣生質能、茶園小型風機。
- 城市共生提案
- 將製茶冷凝水轉化為「關西老街霧降系統」降溫。
- 茶園間作區域規劃為「候鳥糧倉生態廊道」。
這家企業證明:當茶葉不再只是商品,而成為生態城市的介質,每一片茶園都能是守護土地的綠色基礎設施。在這裡,喝茶不只是品味,更是參與一場正在發生的永續革命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