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03-5320460
  • vivian@splash.com.tw

太和宮

 

太和宮位於新竹縣關西鎮市中心,是當地歷史悠久的信仰中心 ,主祀三官大帝(天官、地官、水官),創建於清道光年間(1826年),距今已有近200年歷史,是關西鎮最古老的廟宇之一。

 

 

  1. 歷史背景與信仰文化

 

  1. 三官大帝信仰
  • 太和宮主祀「三官大帝」,為道教重要神祇,分別掌管天、地、水三界,象賜福、赦罪、解厄。
  • 另配祀觀世音菩薩、關聖帝君、天上聖母(媽祖)等,展現民間信仰的多元融合。

 

 

  1. 地方開發史
  • 太和宮見證關西鎮的拓墾歷史,早期為漳州、客家移民的信仰中心,廟宇周邊逐漸形成市集,促進關西街區發展。
  • 日治時期曾因市區改正計畫遷建,現今廟貌為戰後重建,但仍保留傳統閩南式建築風格。

 

 

  1. 建築特色

 

  1. 三川殿與剪黏藝術
  • 廟前三川殿(前殿)屋脊裝飾華麗的剪黏(交趾陶)與彩繪 ,題材多為神話故事或吉祥圖案。
  • 門神彩繪為傳統秦叔寶、尉遲恭像,具民俗藝術價值。

 

  1. 石雕與楹聯
  • 廟內保留清代與日治時期的石雕柱礎、花崗岩龍柱,以及歷史悠久的楹聯匾額。

 

 

  1. 重要慶典與活動
  • 三官大帝誕辰:農曆正月十五(天官賜福)、七月十五(地官赦罪)、十月十五(水官解厄),信眾會前往祭拜祈福。

 

  • 中元普渡:關西鎮年度盛事,太和宮周邊會舉辦普渡法會與市集,展現傳統民俗風情。

 

 

  1. 文化意義
  • 太和宮不僅是信仰場所,更是關西鎮的歷史縮影 ,融合了建築藝術、移民文化與節慶習俗,值得細細品味!

 

 

與生態城市的關係

 

雖然太和宮本身是傳統廟宇建築,但若從「生態城市」的永續發展、文化與環境共生 等角度檢視,仍可發現部分契合點,同時也存在可強化的面向:

 

 

1. 符合生態城市理念的亮點

 

(1)信仰文化推動低碳生活

  • 步行友善位置:太和宮位於關西鎮中心,緊鄰市場與老街,居民多以步行或單車參拜,減少交通碳排。
  • 節慶減塑實踐:近年部分廟宇推動「減香、減金紙」政策,若太和宮跟進,可降低空污與廢棄物。

 

(2)建築適應環境的傳統智慧

  • 自然通風設計:傳統廟宇的挑高屋脊、開放式廊道,減少對空調的依賴,符合節能原則。
  • 就地取材歷史:早期建廟多使用當地石材、木材,降低運輸耗能(現代修繕若能延續此精神更佳)。

 

(3)社區凝聚與環境意識

  • 信仰活動結合環保教育:例如中元普渡時推廣「以米代金」、減少一次性餐具,可轉化傳統習俗為永續行動。
  • 廟埕作為綠色公共空間:太和宮前廣場若增加綠化或雨水回收設施,能提升都市生態功能。

 

 

2. 與生態城市的落差與改善建議

 

(1)能源與資源使用

  • 現況:廟宇照明、電扇等設備可能仍屬傳統高耗能型態。
  • 建議:導入太陽能燈具、LED照明,或設置環保金爐(如已有部分廟宇試行)。

 

(2)周邊環境整合

  • 現況:廟宇位於鬧區,周邊多為硬鋪面,缺乏透水設計或綠帶。
  • 建議:與地方政府合作,改造鄰里巷弄為「海綿城市」概念街道(如透水磚、綠牆)。

 

(3)文化資產的永續維護

  • 現況:修繕時可能使用現代非環保建材(如水泥)。
  • 建議:參考「古蹟修復綠工法」,採用低碳或傳統材質(如土灰漿)。

 

 

3. 案例比較:其他廟宇的環保實踐

 

  • 台北龍山寺 :推行電子祈福、減香政策。
  • 大甲鎮瀾宮 :設置太陽能發電裝置。
  • 台南南鯤鯓代天府 :獲綠建築標章,採用雨水回收系統。

(若太和宮能借鏡這些做法,將更具生態城市代表性。)

 

 

  1. 結論

 

太和宮作為關西的信仰與文化核心,若能在 節慶環保化、建築節能改造、周邊綠化等層面進一步創新,將更貼近生態城市的「人與環境和諧」目標。現階段其價值更體現在:

 

1. 凝聚社區意識(環境行動需居民參與)

2. 保存適應自然的傳統智慧(如通風設計)

3. 潛力成為地方永續示範點(結合觀光與環保教育)

 

建議可關注廟方與地方團體是否推動相關計畫,例如「綠色廟宇」認證或文化節慶的低碳轉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