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03-5320460
  • vivian@splash.com.tw

上河文化地圖的家

 

關西的永續文化樞紐,用社區地圖編織人與土地的共生網絡

 

  1. 基本背景

 

  1. 成立時間:2018年。
  2. 所在地:新竹縣關西鎮中山路(改造60年老米倉)。
  3. 核心精神
  • 參與式繪圖:由居民共創生態文化地圖。
  •  空間再生:廢棄穀倉變身社區學習中心。

 

 

  1. 空間生態設計

 

  1. 低碳改造特色

 

  • 舊木桁架(保留結構):減少新建碳排。
  • 穀倉磚牆(塗料):調節濕度。
  • 天窗(導光):節省照明。
  • 後院(雨水花園):生態廁所用水。
  • 材料循環:使用關西伐木殘材製作家具。
  • 能源管理:太陽能板供應30%用電。

 

  1. 降溫系統

 

  • 綠屋頂降低室溫4-6℃。
  • 通風塔利用熱壓效應引風。

 

 

  1. 核心計畫

 

  1. 關西流域地圖集

 

  • 收錄12條溪流生態文史。
  • 標註56個低碳生活據點。

 

  1. 公民科學工具

 

  • 自製「微氣候測量包」出借。
  • 開發「古圳水路AR重現」APP。

 

 

  1. 生態城市實踐

 

  1. 低碳導覽系統

 

工具

特色

減碳效益

單車地圖

標示充電站/坡度

較汽車導覽減排92%

步道羅盤

整合林相/鳥鳴

減少電子設備使用

 

  1. 資源交換站

 

  • 「地圖換物」:用繪製地圖點數兌換農產品。
  • 「故事銀行」:長者口述史換取綠能家電折扣。

 

 

  1. 環境教育創新

 

  1. 兒童課程

 

  • 「樹葉地圖」:辨識10種固碳樹種。
  • 「聲音地圖」:記錄生物聲景變化。

 

  1. 專業工作坊

 

  • 教導GIS結合傳統風水智慧。
  • 開設「低碳社區規劃師」認證。

 

 

  1. 未來計畫

 

  • 碳匯地圖:2025年標註全鎮固碳熱點。
  • 智慧地圖層:即時顯示交通/能源/生態數據。
  • 「無地圖日」活動:鼓勵直觀探索環境。

 

這裡證明:

  • 1張手繪地圖=0.5kg碳減量+3小時社區對話。
  • 1棟老穀倉=15種生物棲地+200人次的學習。
  • 1套參與式方法=重新定義人與城市的關係。

 

 

與生態城市的關係

 

上河文化地圖的家 × 生態城市

參與式製圖驅動的永續轉型,以空間敘事重構城市生態系統

 

 

  1. 知識基礎建設:生態數據的民主化

 

  1. 關西「碳地圖」計畫

 

  • 標註鎮內32處固碳熱點(如百年樟樹群、仙草田)。
  • 開發「地圖圖層」疊加:

      生態層 > 疊加 水文層

水文層 > 疊加 文化層

文化層 > 疊加 碳流層

  • 居民可查詢任意地點的「生態服務價值」(如降溫效能、碳匯量)。

 

  1. 公民科學網絡

 

  • 培訓「社區測繪員」記錄微氣候數據。
  • 建立「聲音地圖資料庫」,監測生物多樣性變化。

 

 

  1. 空間治理工具:低碳決策支援系統

 

  1. 參與式規劃平台

 

工具

功能

案例應用

3D沙盒

模擬開發衝擊

評估東安古橋周邊透水鋪面效益

故事地圖

整合文史知識

規劃牛欄河生態廊道時避開文化敏感區

 

  1. 衝突調解機制

 

  • 透過「地圖工作坊」凝聚社區共識
  • 開發「生態權衡計算器」量化開發利弊

 

 

  1. 低碳生活導航系統

 

  1. 綠色路徑規劃

 

  • 標示「15分鐘生活圈」內的步行/單車路線
  • 整合「冷島路徑」:夏季優先引導行人經過樹蔭區

 

  1. 資源流動可視化

 

  • 追蹤關西農產從產地到餐桌的里程
  • 標註二手物交換站、修理咖啡館據點

 

 

  1. 社會創新實驗

 

  1. 地圖經濟模式

 

  • 居民繪圖 > 獲得「綠點」,可兌換「農產品、技能課程、能源券」等。
  • 2023年已發放8,600點,促進在地循環。

 

  1. 跨世代知識傳承

 

  • 長者口述「氣候記憶地圖」記錄環境變遷。
  • 學童創作「未來生態幻想地圖」。

 

 

  1. 空間再生效益

 

維度

改造策略

成效

能源

太陽能+重力通風

能耗僅同規模新建築35%

水文

雨水花園+透水鋪面

年回收600噸雨水

生物

昆蟲旅館+蜜源植物

吸引14種授粉昆蟲

 

 

  1. 全球案例對標

 

  • 超越波士頓「綠圖計畫」:增加「碳流動態模組」與「社區碳帳戶」連結。
  • 對標京都「町家地圖」:強化「氣候韌性評估」功能。

 

 

  1. 未來進化路徑

 

  1. 智慧地圖2.0

 

  • 即時顯示屋頂太陽能發電狀況。
  • AR預覽植栽10年後遮蔭效果。

 

  1. 政策影響

 

  • 提供鎮公所「生態敏感區開發警示系統」。
  • 發展「地圖民主審議」制度。

 

這裡正在改寫「地圖」的本質—

 

  • 不再只是空間再現,而是生態系統的操作介面。
  • 不只記錄現狀,更驅動協作式環境行動
  • 從紙張到數位,始終是人與土地對話的媒介

 

當您在此畫下一條步道線,可能同時:

 

  • 保護了樹蛙遷徙路徑
  • 降低了一段路的夏季地表溫度
  • 串聯起三個世代的環境記憶

 

這便是生態城市最生動的實踐—用參與的力量,將抽象永續轉化為具體空間決策。